历史故事 上古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现代 世界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历史故事 宋朝

是不是宋高宗的议和政策害死了岳飞

2022-06-27 10:49:40

“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潇潇雨歇。抬望眼、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靖康耻,犹未雪。臣子恨,何时灭。驾长车踏破,贺兰山缺。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”岳飞这首《满江红》英勇而悲壮,深为人们所喜爱,它真实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、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。同时,此词也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。每当中华民族到了危难关头,人们都愿意用这首《满江红》来激励士气。抗日战争期间,这首词曲以悲壮却雄浑的声音,感染了中华儿女。

岳飞《满江红》书法作品

英雄岳飞之死,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是奸臣秦桧所致。其实,这中间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,那就是宋高宗的议和政策。是宋高宗对金妥协的议和政策将岳飞害死的。

绍兴二年(公元1132年),建都临安(今浙江杭州)的南宋政权虽然暂时安定了下来,但外有金兵虎视眈眈,随时可能再次南下;内有各地溃兵组成的游寇集团和农民武装,极大地威胁着南宋朝廷的统治。在这种情况下,宋高宗不得不抛开抑制武将的祖宗遗训,着意笼络,重用武将。当时,最有名的将领就是“中兴四将”:刘光世、张俊、韩世忠、岳飞。其中,刘光世出身将门,其父官拜节度使,他本人早年随父镇压方腊起义;张俊和韩世忠都是行伍出身,靖康年间就追随赵构,在平定苗、刘兵变中立有大功;而岳飞则是资历最浅的一位,但在短短几年间,他的战功和威名已超越诸将,绍兴四年(公元1134年)八月,在收复襄汉六郡之后,被授为清远军节度使,地位与刘光世、张俊、韩世忠不相上下。

宋高宗重用武将的目的是自卫,而不是北伐恢复。岳飞收复的失地,是从伪齐傀儡政权手中夺取的。岳飞出兵前,宋高宗就知道他与其他将领只守不攻的作风不同,故特下手诏,告诫他,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即可,千万不可领兵北上,触犯金人,否则就算立下战功,也定要严惩。这一纸诏书,牢牢地束缚了岳飞的手脚,加上岳家军只有不到三万人的兵力,也无力进行北伐,因此,岳飞只好在收复襄汉后,率主力退守鄂州。

面对金人的进攻,宋高宗始终不放弃求和的思路。绍兴四年(公元1134年)以后,岳飞、韩世忠等率军先后击败了金与伪齐的两次南侵,但高宗并不想利用这一绝好时机进行北伐,宋军的胜利只是为他与金朝议和提供了讨价还价的筹码。就在各地抗金斗争接连取得胜利的时候,宋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也络绎不绝。

绍兴七年(公元1137年)底,宋使王伦从金朝带回了议和条件,金朝要求南宋称臣、交纳岁币;作为交换,金朝答应废黜伪齐,归还徽宗帝后棺木和高宗生母韦氏,归还河南地。宋高宗得到这个消息,欣喜异常,屈膝求和的决心更加坚定,他再派王伦使金,与金朝商量具体的和谈事宜。

宋高宗议和的决定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,其中几位手握重兵的大将的意见,对于和议能否顺利签定至关重要。绍兴八年(公元1138年)八月,宋高宗召韩世忠、张俊与岳飞入朝,希望说服他们至少不反对和议。张俊向来害怕金兵,在历次对金作战中都极力避免与金兵正面交锋,为人又善于逢迎,马上表态支持议和。而韩世忠与岳飞则坚决反对,岳飞更是对宋高宗明确表示:“夷狄不可信,和好不可恃,相臣谋国不善,恐贻后世讥议。”这番义正词严的话,不禁使宋高宗对岳飞心生嫌隙。

其实,在此之前,岳飞已经在两件大事上冒犯了宋高宗。这位抗金最坚决的大将,个性耿直,虽然在战场上有勇有谋,但在政治斗争中却缺少心计,不善于保护自己。

第一件事,是绍兴七年(公元1137年)三月,宋廷解除了“中兴四将”之一的刘光世的兵权,高宗本来答应将刘光世率领的淮西军队拨给岳飞指挥,岳飞信以为真,以为这样一来,自己兵力大增,兴奋之余,立即提出要带兵十万,出师北伐,这正犯了高宗的大忌。高宗临时变卦,拒绝将淮西军队交给岳飞。对高宗的出尔反尔,岳飞十分愤慨,一怒之下,他竟然离开本军驻地鄂州,以为母守孝为名上了庐山。在宋高宗看来,这分明是要挟君主。但当时金兵的威胁尚在,解除岳飞兵权的时机并不成熟。因此,宋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诏,对岳飞好言抚慰,敦促其下山。六月,岳飞返朝,向高宗请罪,高宗表示对其宽恕的同时,引用太祖“犯吾法者,惟有剑耳”的话以示警告,言语之中已经暗藏杀机。

第二件事,发生在同年八月。返朝不久的岳飞,建议高宗早立太子。高宗的独子赵旉八年前夭亡,在扬州溃退时,他受了惊吓,从此失去了性事能力。但高宗当时才三十岁,内心仍抱有生育的希望,此时立太子,在他看来,无疑是向天下暴露了他的难言之隐。宋朝的祖制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。所以,岳飞的建议触犯了宋高宗的两大忌讳,更加深了高宗对他的忌恨。

岳飞

这两件事以及在抗金复土上毫不妥协的立场,为岳飞日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。

绍兴八年(公元1138年),宋高宗与金朝的媾和活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,文武百官的反对之声也日益高涨,只有秦桧极力支持高宗议和。十一月,金朝“诏谕江南使”张通古与宋使王伦一道南来。金使将“宋国”称为“江南”;将两国的“国书”,称为“诏谕”。显然这是金人故意羞辱宋朝。金人接下来的要求,更令南宋臣民难以接受,金使居然要宋高宗跪拜受诏,奉表称臣。为了苟且偷安,宋高宗对此并不介意,他冠冕堂皇地表示:“只要百姓能免于刀兵之苦,朕可以牺牲自己的体面来换取和议。”然而,天子有此“美意”,臣民们却不“领情”,朝廷内外群情激愤,抗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,市民甚至在街上贴出醒目的榜文:“秦相公(秦桧)是细作(奸细)!”矛头虽指秦桧,实际是表达对高宗的不满。尽管宋高宗恼羞成怒,将反对激烈的大臣贬谪,但面对舆论的强大压力,他也不能不有所顾忌。十二月,高宗以为徽宗守孝为借口,由秦桧等宰执大臣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礼,接受了金朝的国书。

宋高宗认为和议已成,可以安享太平,便大赦天下,给文武大臣加官晋爵。岳飞在接到升官诏书后,当即上书表示拒绝,提醒高宗不可相信金人,并重申自己率师北伐的宏图大愿。宋高宗与秦桧此时对岳飞反对议和的行为切齿痛恨。

果然不出岳飞所料,绍兴十年(公元1140年)五月,金人撕毁和议,再次南侵,岳飞率军又奔赴抗金前线。随着金兵在川陕、两淮等地的进攻相继受挫,宋军进入战略反攻,岳飞进军中原。他命原抗金义军首领梁兴等渡过黄河,联络河北义军,结成“忠义巡社”,攻取河东、河北州县,以实现他确立的“连结河朔”的战略方针,同时亲自领兵长驱直入,进驻郾城。七月,金将兀术集结大军,从开封直扑郾城,岳家军以寡敌众,大败金兵。接着,兀术又转攻颍昌,岳飞对此早有防范,事先已命长子岳云前往支援,兀术在颍昌再遭岳家军的沉重打击。岳家军乘胜追击,一直打到了距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。北方义军也纷纷响应,收复了黄河南北的部分州县。金兀术不得不发出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的慨叹,并打算放弃开封,渡过黄河北逃。

岳家军的接连胜利,不利于宋高宗和秦桧与金朝重开和议,他连下十二道金牌,催促岳飞立即班师。此时,数万岳家军由于收复失地很多,战线过长,兵力分散,而且,其他各路军队也已接到撤军的命令,张俊、韩世忠、刘锜等部,陆续班师,岳飞要想孤军深入,收复故土,实是难上加难。在形势和君命的逼迫下,岳飞违心地拒绝了两河百姓要他继续北伐的恳求,奉诏班师。退兵之日,他不禁深深痛惜自己的“十年之力,废于一旦!”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,被高宗和秦桧就这样葬送了。

宋高宗

绍兴十一年(公元1141年)正月,金兀术统领近十万大军卷土重来,直攻淮西。高宗命驻守鄂州的岳飞率军增援淮西,但在岳飞援军尚未赶到战场时,杨存中、刘锜、王德等部已在柘皋大败金兵。张俊准备独吞战功,便打发岳飞等回军,不料金兀术命孔彦舟回师,攻陷亳州,并重创前来救援的杨存中与王德部队,当岳飞率领的援军赶到时,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。

岳飞两次赴援淮西,行动似乎都迟缓了一些,他一向以用兵神速著称,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反常。究其原因,第一次据说是当时岳飞正患感冒,第二次则是军队乏粮,其中是否夹杂着对高宗阻挠他北伐的不满情绪,就不得而知了。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,这件事还是成了后来秦桧陷害他的口实。

淮西之战后,宋高宗加紧了削夺武将兵权的活动。绍兴十一年(公元1141年)四月,宋高宗将张俊、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,任命张俊、韩世忠为枢密使,岳飞为副使,名为升官,实为夺权,三将所辖军队从此直接听命于皇帝了。

接着,宋高宗和秦桧将矛头直指岳飞。七月,秦桧死党万俟卨秉承上意,上章弹劾岳飞,他抓住岳飞曾经擅离职守、私上庐山以及没有及时应援淮西等事,大做文章,并把张俊撤除淮东防务的事情栽赃到岳飞头上。岳飞意识到自己处境险恶,上书辞职,恳求高宗“保全于始终”,能放过自己,但宋高宗对岳飞的厌恶由来已久,根本不打算手下留情。

仅凭上面的几条“罪状”,不足以置岳飞于死地,秦桧又指使张俊胁迫岳飞部下王贵、王俊诬告岳飞爱将张宪,说其密谋要挟朝廷还兵岳飞,串通谋反。张宪被押送大理寺审讯,严刑逼供之下,张宪仍然不肯屈招。宋高宗不想放弃除掉岳飞的机会,决定让大理寺审理岳飞一案。十月,岳飞、岳云父子被投入大理寺狱中,御史中丞何铸与大理卿周三畏奉诏审讯。何铸反复讯问,实在得不到任何岳飞谋反的证据,在审讯时,又看到岳飞背部刺的“尽忠报国”四字,深知岳飞的忠心与清白,便向秦桧力辩其冤。

秦桧抬出宋高宗来,明确告诉他:“此上意也。”是宋高宗要置岳飞于死地。何铸愤然道:“我岂是为一个岳飞的性命,强敌未灭,无缘无故诛杀一员大将,势必失去军心,决非社稷长久之计!”秦桧奏请高宗,改命万俟卨为御史中丞,锻铸冤狱。岳飞身受酷刑折磨,知道自己没有申辩的机会了。他在狱中悲愤地写下“天日昭昭!天日昭昭!”八个大字,向高宗和秦桧发出了最后的抗议。

听说岳飞以谋反罪入狱,已经辞官在家、明哲保身的韩世忠再也坐不住了,他当面责问秦桧,岳飞谋反,证据何在?秦桧答道:“其事体,莫须有。”意思是这件事情大概有吧。韩世忠气愤地说:“‘莫须有’三字,何以服天下!”但是,在宋高宗看来,除掉岳飞,既可以使和谈顺利进行,又能震慑其他武将,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,真是一举两得。绍兴十一年(公元1141年)十二月二十九日,宋高宗亲自下旨,以毒酒赐死岳飞,张宪、岳云斩首。

岳飞自二十岁从军,至三十九岁被害,戎马一生,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,时时不忘以恢复中原“还我河山”为己任。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,骁勇善战,沉重打击了南侵的金兵。有人曾问岳飞,天下何时才能太平,他答道:“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。”的确,像岳飞这样不蓄姬妾,不营私财的正派官员,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。但是,在当时的情势下,岳飞越是廉洁正直,就越遭到屈膝求和者的忌恨。抗金英雄最终不是死在抗金战场上,而是死在自己保卫的朝廷手中,这就更令后世感到彻骨的痛惜。

精彩推荐
微信公众号:镜楼文史

微信公众号

领红包